专刊:交通运输数字化转型

人工智能赋能邮政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 张东 , 1 ,
  • 朱晓磊 , 1, * ,
  • 耿艳 1 ,
  • 赵畅 2
展开
  • 1 国家邮政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868
  • 2 北京国邮科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 100868
*朱晓磊(1983—),男,北京人,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邮政快递业信息与科技。E-mail:

张东(1993—),男,河北衡水人,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邮政快递业信息与科技。E-mail:

收稿日期: 2025-07-22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9-15

基金资助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YFF0608101)

Paths of AI Empower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Postal Industry

  • ZHANG Dong , 1 ,
  • ZHU Xiaolei , 1, * ,
  • GENG Yan 1 ,
  • ZHAO Chang 2
Expand
  • 1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Center of the State Post Bureau, Beijing 100868, China
  • 2 Beijing Post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Beijing 100868, China

Received date: 2025-07-22

  Online published: 2025-09-15

摘要

为缓解邮政业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加快人工智能在行业的落地应用,首先全面分析了人工智能赋能邮政业发展的机制,搭建了涵盖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的人工智能赋能邮政业的完整技术应用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案例研究和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厘清了人工智能驱动邮政业转型升级的内在机制与影响路径,并针对当前人工智能在邮政业落地应用过程中面临的标准不统一、算力紧张、信息孤岛现象明显、应用场景少、用户隐私保护有待加强、专业人才短缺以及创新机制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搭建行业基础数据公共服务平台、整合算力资源、产品快速迭代、加强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和制度建设的针对性建议,为人工智能在邮政业的落地应用探索提供了参考。

本文引用格式

张东 , 朱晓磊 , 耿艳 , 赵畅 . 人工智能赋能邮政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J]. 交通运输研究, 2025 , 11(4) : 161 -170 . DOI: 10.16503/j.cnki.2095-9931.2025.04.014

Abstract

To alleviate the labor shortage in the industry and accelerate the implement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I in the postal sector, this paper first conduct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mechanism by which AI empower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stal industry and establishes a complete technical application system for AI-enabled postal services, covering the infrastructure layer, technology layer, and application layer. On this basis, through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case studies and data analysis, it clarifies the internal mechanism and influencing paths of AI-driven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n the postal industry. In response to a series of issues faced by the current implement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I in the postal industry, including inconsistent standards, tight computing power, prominent information silos, limited application scenarios, need to strengthen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shortage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and an imperfect innovation mechanism,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argeted suggestions such as building a public service platform for industry-wide basic data, integrating computing power resources, enabling rapid product iteration, strengthening network security, enhancing talent cultivation and improving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These suggestions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exploring the implement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I in the postal industry.

0 引言

在数字经济浪潮席卷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刻重塑产业格局的当下,邮政业作为国家重要的社会公用事业,是服务生产生活、加速流通消费、畅通经济循环的现代化产业,其发展质量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运行效率与民生福祉。当前,我国邮政业正处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面临着产品同质化严重、人力成本持续攀升、末端服务体验亟待优化、安全风险防控压力升级等多重挑战。传统的运营模式与管理手段已难以有效应对日益复杂的业务场景与用户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与此同时,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正在通过革命性的生产方式,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成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强劲支撑[1]。人工智能凭借其在数据分析、智能预测与流程自动化等方面的显著优势,为邮政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与机遇。
现有研究主要围绕人工智能、数字化转型在物流业中的应用与影响展开。部分研究者认为人工智能通过优化数据采集、分析、决策和执行等流程,可以有效推动物流系统的智能化升级[2-3],助力物流企业成长[4],促进物流业降本增效[5]。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数字化技术通过提升要素质量与资源配置效率[6],驱动物流产业链现代化发展[7-8]和供应链全链路变革[9-10],并促进了物流业与电商[11]、制造[12]、农业[13]等产业的协同发展。孔继利等[14]认为邮政快递智能系统需依托自动化分拣、实时追踪技术应对业务量增长与时效性需求。总体来看,聚焦于人工智能与邮政业的相关研究仍然较少。
邮政业虽然属于广义物流范畴,但其业务形态、核心业务特征、服务特性与物流业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对时效性与高频次性的刚性需求、末端网络的广泛覆盖与高度复杂性、服务对象的离散分布与高频交互需求等。这些差异使得人工智能在邮政业的应用场景、挑战和价值创造路径方面具有鲜明特殊性。因此,本文将通过案例研究和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充分解析人工智能赋能邮政业发展的机制,并构建整体技术应用体系,揭示人工智能驱动邮政业转型升级的内在机制与影响路径,剖析人工智能在邮政业落地应用过程中面临的核心障碍与难点,并提出推动人工智能赋能邮政业高质量发展的针对性建议,以期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为邮政业实现智能化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1 人工智能赋能邮政业转型的机制

1.1 人工智能的概念

人工智能是指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技术科学[15]。人工智能并非单一技术,而是一个庞大且快速演进的技术集群,其核心技术体系主要包括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智能优化算法、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具有渗透性、协同性、替代性、创造性等技术-经济特征。

1.2 人工智能在邮政业的赋能机制

本文基于技术-组织-环境(TOE)框架,解析人工智能在邮政业的赋能机制。该框架从技术适配性、组织承载力及环境驱动力3个维度,阐释新兴技术渗透行业的复杂交互逻辑[16]
1)从技术维度来看,邮政业的高时效压力、末端网络复杂性及服务离散性特征,与人工智能的数据决策能力、复杂系统建模优势及智能交互能力等形成技术契合。这种契合度决定了基础赋能的可行性,如通过融合历史运单、交通路况、天气等数据,机器学习模型可动态预测分拣中心峰值流量,将传统的经验导向转化为通过数据驱动决策;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了智能客服自主应答,通过语义分析主动识别高投诉风险订单,降低客户投诉率。
2)从组织维度来看,人工智能在邮政业的赋能核心在于驱动组织内部的系统性重构与能力跃迁。具体而言,在流程与结构优化层面通过智能分拣、动态路由及需求预测模型,将高度依赖人工的传统分拣、运输及配送流程升级为自动化的智能作业链。在决策与治理层面通过整合历史与实时数据构建预测模型,支撑管理层开展运力调配、网点布局等方面的前瞻性决策。在人力资源层面,使员工角色从低价值重复劳动转向人机协同管理及高附加值服务,加速人力资源结构向知识密集型转型。
3)从环境维度来看,人工智能在邮政业的深度赋能本质上是由外部系统的结构性力量所驱动。其机制体现为环境要素对行业智能化转型的强制性约束、需求性牵引与生态性支撑的共同作用。如在政策环境上,政府层面对绿色物流、数据安全与行业智能化发展的战略导向形成重要推动力;在市场需求上,电商物流的爆发式增长,如“双十一”购物节流量高峰迫使企业需要通过人工智能预测件量峰值并动态调配运力;在技术生态上,外部技术进步的溢出效应降低了人工智能应用门槛;而在市场竞争上,价格战压力则倒逼企业部署自动化分拣、无人车配送等智能设施降低成本以维持边际利润。

2 人工智能赋能邮政业的技术应用体系

2.1 人工智能赋能邮政业的技术架构

目前人工智能产业主要包含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基础层包含数据、算力、算法;技术层包含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语音技术、机器学习、人机交互五类;应用层包含所有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应用结合形成的产业种类。本文主要聚焦于人工智能在邮政业的落地应用研究,并搭建了技术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人工智能在邮政业的应用技术架构

2.2 人工智能赋能邮政业的技术体系

2.2.1 基础层

基础层是通过数据、算法和算力的协同,为人工智能的技术层和应用层提供底层资源与核心能力。
数据是人工智能训练的“燃料”。目前基础层的数据服务主要包括数据采集与治理、数据库与分析工具。数据采集与治理主要是人工智能从互联网、物联网等渠道获取数据,通过清洗、标注、脱敏等处理提升数据质量。数据库与分析工具能够满足人工智能海量数据存储与人工智能算法训练的需要,协助人工智能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提高训练效率和模型性能,实现数据价值挖掘和决策支持,其主要包括关系型数据库、NoSQL数据、时序数据库、AI驱动分析工具等。
算法是人工智能的“灵魂”,构成了智能行为的计算基础与实现路径。目前基础层的算法主要包括AI开源架构和AI开放平台。AI开源架构主要是指基于开放源代码的人工智能框架和工具集合,旨在为开发者提供可自由使用、修改和分发的技术基础设施,通过模块化设计和社区协作,降低AI开发门槛,推动技术创新与生态建设。AI开放平台是将人工智能、算法、模型和数据等资源以标准化接口、工具或服务的形式对外开放,供开发者、企业和研究人员使用的服务平台,其核心目标是降低AI技术应用门槛,加速AI在各行业的落地和创新。
算力是人工智能的“基石”,是支撑AI模型训练、推理和优化的基础能力,其作用贯穿于人工智能突破、产业升级与社会治理的全链条。目前基础层的算力主要包括智能软件平台、智能服务器、智能云服务和AI芯片。智能软件平台主要是指集成了多种AI技术的综合性开发与运行环境,其主要由技术架构层、功能模块和应用接口3部分构成。智能服务器是指专为处理人工智能任务而设计的高性能计算设备,其核心特点是通过异构计算架构和软硬件协同优化,满足大规模数据处理、模型训练与推理的高算力需求。智能云服务是一种基于云计算平台,将人工智能能力以标准化服务形式提供给用户的业务模式。其核心目标是降低AI技术使用门槛,通过弹性算力、预训练模型和开发工具链,实现AI技术的快速部署与应用创新,目前主要包括私有云、公有云和混合云。AI芯片是为高效处理人工智能任务而设计的硬件芯片,通过优化计算架构、内存管理和能效比,显著提升AI模型的训练和推理效率,目前主要包括GPU、TPU、NPU、FPGA、ASIC等类型芯片。

2.2.2 技术层

2.2.2.1 行业垂直大模型

行业垂直大模型是聚焦于特定行业或领域,针对细分场景需求进行深度优化和训练的人工智能模型。垂直大模型与通用大模型的区别主要在于知识覆盖范围、任务处理能力、数据需求、训练方式以及应用场景。通过对特定领域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学习,它能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该领域内的复杂问题,满足行业内专业化、精细化的需求,为企业和用户创造独特的价值,成为推动垂直领域智能化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邮政行业垂直大模型主要有顺丰丰知大模型、京东言犀大模型、菜鸟天机π大模型和申通昆仑大模型等,主要应用于时序预测(线路货量预测、仓库单量预测)、运输路径优化、车辆装载优化、供应链运营分析、客户服务、地址解析、物流调度等场景,有效地解决了物流全链路中的效率、成本和服务质量等问题。

2.2.2.2 关键技术

1)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是通过计算机理解、分析和生成人类语言,实现人机之间的高效交互。目前自然语言处理主要分为自然语言理解和自然语言生成两个方向,自然语言理解侧重于如何理解文本,包括文本分类、命名实体识别、指代消歧、句法分析、机器阅读理解等。自然语言生成则侧重于理解文本后如何生成自然文本,包括自动摘要、机器翻译、问答系统、对话机器人等。自然语言处理可以分为文本检索、机器翻译、文本分类/情感分析、信息抽取、序列标注、文本摘要、问答系统、对话系统、知识图谱和文本聚类等不同领域。
2)计算机视觉技术是一门通过计算机和相关设备模拟生物视觉能力,使机器能从图像或视频中获取、处理、分析和理解信息的科学与技术。其核心目标是让计算机具备类似人类“看”的能力,包括识别物体、理解场景、跟踪运动等,并基于视觉信息作出决策。其主要由图像处理技术、视觉分析与识别技术、三维重建与场景理解等技术构成。
3)语音技术是以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为核心的人机交互技术,通过计算机科学和信号处理技术实现语音的识别、转换、生成和分析功能。其核心目标是让机器具备“听”(语音识别)和“说”(语音合成)的能力。
4)机器学习技术是计算机系统通过数据训练模型,逐步优化算法性能的技术。它基于统计学、概率论和优化理论,使计算机能从历史数据中总结规律,并泛化到新数据中。主要包含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强化学习、深度学习等。
5)人机交互技术是通过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实现人与计算机系统之间信息交换与协作的技术体系,其核心目标是构建自然、高效且符合人类认知习惯的交互方式。人机交互技术主要包括输入技术、输出技术和交互模型与界面。

2.2.3 应用层

2.2.3.1 “人工智能+”仓储分拣

邮政业早期在仓储和分拣环节主要的设备有货架、输送带、叉车、手动搬运车、托盘等,数量、品种都十分有限,普遍存在着操作空间受限、人力依赖强、效率低下、包裹破损率高等问题。随着人工智能的逐步发展,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人机交互、图像识别等技术广泛应用于仓储和分拣设备,催生了穿梭车、自动导引车(Automated Guided Vehicle, AGV)、交叉带分拣机、自动装卸设备等一批智能装备,极大地提升了仓储的拣选效率和分拣准确率,降低了企业的人工成本。
穿梭车是人工智能在邮政业仓储领域的典型应用。多传感器融合定位、运动速度规划等技术推动穿梭车实现了精准定位与存储拣选效率的提升。智能化的穿梭车可适用于多库存量单位(Stock Keeping Unit, SKU)和多库区作业,采用并行拣选模式可提高拣货效率;利用穿梭车高密度、高流量的特点,可实现集货缓存场景的分区拣货合流;利用穿梭车可自主调节尺寸的优势,可实现货到人的存拣合一。
交叉带分拣机是人工智能在邮政业分拣领域的典型应用。通过深度学习、图像处理等技术对采集的图像信息进行精细化分析,可帮助分拣机实现全类别包裹的精准检测、识别与定位;通过深度学习、神经网络、计算机视觉和深度感知等技术,能帮助分拣机实现高速率精准读取各类码制;通过高精度图像处理算法与体积测量算法,可助力分拣机实时输出快件的长、宽、高和体积等数据。
典型案例:根据企业提供的数据,目前在仓储端,京东“天狼”穿梭车作为国际领先的“货到人”智能仓储拣选系统,全面提升了存储和拣货能力,设备效率较传统搬运提升3倍以上。顺丰“星河”AGV调度系统支持多品牌AGV在同一系统、同一地图和同一场景下的统一管理调度,替代了80%传统人工叉车;在分拣端,中科微至智能分拣设备,在中通上海分拨中心实现每日最高处理量650万袋件,交叉带主线最高运行速度可达2.5 m/s,其中小件分拣系统每日可处理250万袋件,摆轮分拣系统每日可处理240万袋件。

2.2.3.2 “人工智能+”运输配送

邮政业的传统运输设备主要是干支线的货车和末端电动三轮车。邮政业干线运输主要指各城市间的大批量长途货运,支线运输则是指分拨中心至城市内各网点间的短途接驳,不论是干线还是支线都存在着货车线路班次固定、高峰期货物积压、空驶率高、路线规划不合理、能源损耗严重、时效延误等问题,而末端电动三轮车也存在受交通、天气、地形制约明显和运载能力弱等问题。随着无人驾驶、环境感知、智能决策等技术逐步赋能邮政运输设备,催生了无人机、无人车、路径优化和车辆智能视频监控等一系列智能装备与系统,实现了效率、成本、服务、技术和环保的全方位提升。
无人机是人工智能在邮政业运输领域的典型应用。通过计算机视觉和多传感器融合等技术,可辅助无人机实现自主识别并躲避障碍物;通过机器学习技术,可帮助无人机在城市复杂环境下实现时间、能耗、安全等各项指标的动态平衡;通过高性能数据融合算法,可为无人机飞控系统提供高精度位速姿信息;通过传感器监测管理技术,可实现对传感器故障快速诊断、隔离、切换,提升无人机在恶劣环境下的飞行可靠性。
无人车是人工智能在邮政业末端配送领域的典型应用。通过环境感知技术,可为无人车的自动驾驶系统实时采集周围的环境信息;通过强化学习、智能决策、行为预测和路径规划等技术,可辅助无人车实时处理收集到的各类环境信息,精准地作出自动驾驶决策,如变道、加速、减速、避障等;通过认知与理解技术、自然语言处理和仿生学等技术,可增强自动驾驶系统的认知能力,帮助系统快速理解交通规则与驾驶行为,自觉遵守各类交通规则,并自主观察学习人类的驾驶员行为,进而掌握智能驾驶策略;通过仿真与测试等技术模拟创建仿真环境,生成各种交通场景和极端情况,可帮助系统在不实际驾驶的情况下进行训练和测试,增强自动驾驶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通过数据处理与优化技术,可协助无人车及时处理每天产生的海量数据,以提高系统性能;通过车路协同技术,可实现无人车与道路基础设施的通信协同,提高自动驾驶的安全性。
典型案例:根据企业提供的数据,目前在运输端,顺丰研发了中、大型固定翼无人机、垂直起降无人机和末端无人机等4个系列,实现了高原、平原、丘陵、岛群全地形覆盖,为第19届亚运会提供血液运输保障,所需服务时间仅为传统救护车的1/8。德邦L4级别无人驾驶干线货车已实现嘉兴-桐乡间常态化运行,支持暴雨、隧道、夜晚等多场景,最高时速达90 km/h,总运营里程超过1.2万km,无一例交通违章行为;在末端,新石器在全国8个城市部署了2 000余台末端无人车,每台单日接驳500件,单件成本从1.3元/件降为0.63元/件。

2.2.3.3 “人工智能+”客户服务

邮政业传统的客户服务主要通过人工客服热线接收用户反馈,处理用户投诉。投诉流程一般包括“记录→转交责任部门→审核→反馈”等多个环节,平均耗时48~72 h,人工客服仅充当“传声筒”,问题解决主要取决于后端部门的协作效率。沟通效率低下、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人员成本高、用户满意度低、客服与用户双向流失以及工单系统功能单一等问题始终难以解决。随着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机器学习和大模型等技术的逐步应用,通过人工智能重构服务流程,可实现自动查询订单状态、自动解答常见问题、自动处理投诉、智能分流和转接,系统能够自动从对话录音或文本中分析对话内容,检测对话质量,发掘潜在问题与机会,协助企业提升服务质量、规避风险、优化策略。目前智能客服正在知识问答、客服摘要、语音质检、国内外收寄标准优化等场景中广泛应用。
典型案例:根据企业提供的数据,目前科大讯飞利用自然语言、语义理解、人机交互等技术,构建了智能语音申投诉处理系统,系统能提供7×24 h的全天候、无等待邮政申诉处理服务。相比传统人工客服方式,申诉热线总体应用后用户呼入接通率从30%提升到60%,人工处理量从100%下降到30%。按每个省邮管局现有8名客服人员、每家邮政快递企业现有500名客服人员、12家总部型企业、每人年均工资7万元计算,政府侧、企业侧合计,邮政业智能语音申投诉处理系统每年可减少近3 000人的人力投入、2.1亿元人员开支。

2.2.3.4 “ 人工智能+”安全监管

实名收寄、收寄验视、过机安检“三项制度”是邮政业长期贯彻落实的重要安全制度。实名收寄要求寄件人提供有效身份证件并登记信息,防止匿名寄递;收寄验视要求快递员开箱查验物品是否合规,严禁违禁品流入寄递网络;过机安检则要求邮政快递企业对包裹全部进行过机安检,通过安检机识别枪支、毒品等违禁品。以往由于客户拒检、快递员为抢时效省略开箱环节、网点冲业绩默许协议客户免检、寄件人使用虚假信息寄件、安检机老旧以及安检人员缺乏等诸多问题,对三项制度的落实带来了很大的阻力。随着大数据、计算机视觉、智能检测等技术的推广,X光智能安检机、太赫兹智能安检机、智能视频监控系统、手持探测仪等相继推出,有效防止了违禁品利用寄递渠道流通。
智能安检机是人工智能在邮政业安全监管领域的典型应用。利用计算机视觉、大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智能检测技术、云计算、传感器技术等,实现了安检的自动判图、自动预警、图单绑定和自动剔除。通过计算机视觉、智能检测等技术,攻克物品多样、角度各异、挤压遮挡等复杂环境下违禁品的智能识别难点,解决因X射线成像重叠干扰严重导致的误检、漏检问题,进一步提高安检结果的精准性与可靠性;通过大数据挖掘和分析等技术,充分利用和发挥安检数据价值,可实现对快递企业、安检设备、安检数量、报警数量、可疑件处置等统计分析,为行业预警、过程管理、落实情况等提供重要数据支持;通过物联网、智能传感器等技术,实现了安检系统的智能化和自动化运行。智能传感器可自动收集温度、湿度、图像、信号等信息,物联网技术能实现设备联网、安检数据流通并能与配套的扫码模块、自动剔除模块联动,实现图码自动关联绑定、可疑件自动剔除等精准操作;通过开发数字化接口、云计算等技术,可实现安检数据云端存储、实时分析处理以及场景模式一键切换。人工智能为实现安检全流程的数字化管理、数据查询溯源、远程监控和远程维护指导等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智能视频监控系统也是人工智能在邮政业安全监管领域的典型应用。利用图像识别、机器学习等技术,可实现对分拨中心、运输车辆和网点违规行为、安全隐患的自动检测、及时报警和智能监控;通过计算机视觉和端边云协同技术,可汇聚园区中输送线体和传送带的监控视频数据,实现对传送带的数字化监控和智能分析,可实时监测传送带的运输包裹数和包裹流量,支持拥堵判断、掉件检测以及相关事件的视频回放;通过时空图卷积网络和机器学习模型,系统可自主识别烟雾、火焰、水渍等环境异常,以及人员非法闯入、滞留、摔倒、斗殴等异常行为;利用区块链和加密技术,可确保视频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
典型案例:根据企业提供的数据,目前啄云研发的X光智能安检机,检测范围涵盖超万个品种,检测速度达3 m/s,样品平均检出率达95%,效率是传统安检机的4~8倍。青源峰达研发的太赫兹智能安检机,对于毒品等违禁品,已实现离线识别准确率达99%,在线识别准确率超95%。海康威视研发的快递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对暴力分拣、货物堆积、烟火识别等快递业37种情形的智能判断,对重点违规行为和安全隐患的正确识别率达90%以上。

3 人工智能在邮政业落地应用的难点

3.1 接口协议与数据标准不统一,“孤岛”现象明显

当前行业设施设备数字化水平还不够高,数据标准化和互联互通水平不足,企业各自为战,“孤岛”现象明显,人工智能的高效应用依赖于大量、多元的数据,但信息孤岛造成了数据难合并、难互联,严重阻碍了人工智能在邮政业中研发与集成应用速度,亟须建立统一的协议和接口标准,打破信息孤岛。

3.2 算力资源不足,投资成本高昂

人工智能的引入和应用往往需要较高的初期投资,包括硬件设备、软件开发和人才培训等,但因国内超50%智算中心集中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西部可再生能源丰富但利用率低下,高端GPU受国际供应限制,国产替代芯片性能差距致成本增加等原因,进一步抬高了算力成本。国内算力资源紧张,通过算力定制化租赁,成本同样很高,且投资回报周期长,严重影响了人工智能在行业的应用普及。

3.3 底层技术尚不成熟,大规模应用有待验证

人工智能虽然应用前景广阔,但目前依旧处于探索和试验阶段,技术成熟度不足,算法可靠性、稳定性、可解释性有待加强,深度学习模型缺乏透明逻辑、对抗样本攻击、后门攻击、高质量数据匮乏等问题制约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工智能在邮政业的大规模应用还有待验证。

3.4 系统安全防护不足,用户隐私保护有待加强

在系统安全和隐私保护方面,当前人工智能系统的运行依赖于大量数据,包括用户敏感信息和邮政快递公司日常运营数据,如何确保系统和信息的安全,防御黑客攻击,防止数据泄露或被恶意篡改,关系到人工智能在行业能否成功落地。

3.5 人才需求调整,技术推广面临挑战

人工智能的引入将会导致劳动力需求结构的改变,技能低下的工作人员将面临被机器取代的风险,在许多传统邮政快递企业中,固有的组织文化可能抵制新技术的引入,变革管理成为实施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方面,需要妥善处理员工的不安和抗拒情绪,提高员工接受度。同时,市场对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技能的需求将显著增加,精通人工智能与邮政快递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可能会供不应求,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不平衡给人工智能的推广带来挑战。

3.6 场景挖掘不足,配套制度有待完善

目前,人工智能在邮政业的应用场景挖掘仍显不足,应用规模有限,应用成效有待见证。行业虽已出台《国家邮政局关于加快邮政业科技发展的意见》(国邮发〔2025〕3号),但各地尚未建立与之匹配的具体落地措施,政策更偏重于应用场景推广,对底层技术研发的资金支持与税收激励不足。此外,同新兴智能设备配套的法律和监管框架尚不完善,例如,当前无人车法律地位尚未明确,导致其在交通体系中的定位不清晰,影响了无人车的路权获取、牌照发放等关键运营环节。需进一步强化人工智能的创新机制和制度建设,为行业人工智能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4 人工智能推动邮政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4.1 统一数据标准,搭建行业公共服务平台

针对接口协议与数据标准不统一的问题,行业主管部门应尽快建立行业级统一接口协议,打破信息孤岛,实现设备间无缝对接。同时建立跨平台数据共享机制,由行业主管部门搭建大数据平台,整合电商、跨境、快递、交通等多方数据,实现数据的实时交互。统筹建设行业基础数据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建立行业数据交互和共享机制,构建良性数据生态。

4.2 吸纳整合多方算力,实现资源互通共享

针对行业算力不足问题,可由中国快递协会或行业龙头企业牵头,联合各邮政快递企业建立行业专属算力池,将各企业的计算服务器、GPU加速设备等纳入统一资源池,通过虚拟化技术实现跨企业、跨地域的共享。同时可引导国内AI领先企业以市场和产业应用为核心,主动向行业输出多元化优质普惠算力,鼓励有能力的邮政快递企业与国内AI领先企业合作建设行业算力基础设施。

4.3 聚焦核心功能,实现产品快速迭代

针对技术尚不成熟的问题,行业人工智能产品的研发可采用最小可行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 MVP)快速验证法,在具体场景中敏捷开发快速部署AI原型系统,通过实际运行反馈持续迭代优化,避免追求一步到位的完美解决方案,优先解决核心场景中最关键的80%问题。例如:在智能产品质量检测场景,可先实现缺陷识别等基本功能,再逐步增加分类、溯源等高级功能;MVP验证周期一般控制在3~6个月,确保快速试错和调整。

4.4 加强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实现差异化加密管理

在系统安全防护方面,严格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依据数据重要性匹配保护等级,定期组织漏洞扫描、渗透测试和全员网络安全培训,提升系统的抗攻击能力。在用户隐私保护方面,根据数据敏感程度实施差异化的加密强度管理,AI大模型的参数等核心数据可采用AES-256等高强度加密,辅助性元数据可采用AES-128等轻量级加密,在安全与性能间维持动态平衡。当人工智能系统处理用户数据时,可采用动态密钥生成机制替代传统固定密钥加密方法。据阿里云开发者社区案例显示,通过分析网络状态、数据特征自动生成并实时更新加密密钥,可使金融交易数据的安全性提升300%以上。

4.5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推动技术平稳落地

针对目前人工智能专业人员短缺问题,鼓励4所邮政类高校推进人工智能学科建设,以应用为导向,与企业联合制定培养计划,定向培养人工智能专业人才。面对员工可能抵制新技术的问题,企业应对现有岗位进行系统性分析,识别哪些工作内容可被自动化替代,哪些人类独特优势可继续增强,并结合员工自身基础设计差异化培养方案,对于基础较好的年轻员工,可培养其成为AI训练师或数据分析师,对于年长员工,则可强化设备操作和维护技能,推动传统从业人员实现“岗位进化”。例如:据极兔公司数据,其嘉兴网点的网络管理员从2007年日送50件快递的传统快递员,成功转型为智能派件系统的管理员。

4.6 拓展应用场景,构建良好制度环境

针对应用场景不足的问题,建议由行业主管部门统筹人工智能行业应用纳入交通强国邮政篇专项试点,部署一批人工智能产品应用示范,推进智能安检、视频、语音和无人机、无人车、无人仓等人工智能装备的规模化应用。各地邮政管理部门也应积极沟通将人工智能纳入地方“十五五”规划,推动当地政府加强对邮政业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政策和资金扶持。针对无人车路权问题,建议从国家层面立法解决无人车合法上路的根本性障碍,明确无人驾驶车辆的法律地位,修改“机动车必须由取得驾驶证的人驾驶”等限制性条款,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先行先试,结合本地产业特点和道路条件,制定差异化的路权开放政策。例如:2022年上海市通过的《上海市浦东新区促进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应用规定》开创性地允许无人驾驶车辆在满足安全条件时上路行驶,并明确了事故责任认定规则,这些创新条款值得在国家立法中吸收和推广。

5 结束语

本文系统分析了当前人工智能在邮政业落地应用过程中面临的核心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方案。本文的核心贡献在于搭建了一套完整的邮政业人工智能发展体系,为人工智能在行业的应用提供了一套清晰的逻辑架构和可操作范式,为构建安全、高效、绿色的智慧寄递物流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文虽然提出了人工智能在行业落地应用的方向和发展建议,但在具体落地实施层面,仍需进一步完善。对于人工智能在邮政的商业模式与监管方式,也需通过不断地实践探索,逐步完善相关内容。展望未来,人工智能的算法优化、人机协作模式、数据治理、技术融合、可持续发展与伦理平衡将成为重点研究方向,对这些领域的深入研究将为人工智能与邮政业的进一步融合提供更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1]
孙早, 曹源圆. 人工智能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J]. 国际金融研究, 2025(4):3-14.

[2]
WOSCHANK M, RAUCH E, ZSIFKOVITS H. A review of further directions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achine learning, and deep learning in smart logistics[J]. Sustainability, 2020, 12(9): 3760. DOI: 10.3390/su12093760.

[3]
翟玲. 基于人工智能的物流系统优化[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4, 46(S2):77-79.

[4]
谢东闻, 周志勇, 黄生权. 人工智能创新赋能物流企业成长——组织外部视角下[J]. 商业经济研究, 2023(24):99-103.

[5]
郭继武. 智慧物流转型升级的现状及方向[J]. 人民论坛, 2024(15):87-89.

[6]
HOFMANN E, RÜSCH M. Industry 4.0 and the current status as well as future prospects on logistics[J]. Computers in Industry, 2017, 89: 23-34.

[7]
李紫瑶, 史文强. 物流产业数字化转型驱动因素及路径选择[J]. 统计与决策, 2024, 40(22): 183-188.

[8]
赵影, 赵亚萍. 数字化变革驱动物流产业链现代化的作用机理与影响路径[J]. 商业经济研究, 2025(5):76-79.

[9]
WANG Y, SARKIS J. Emerging digitalisation technologies in freight transport and logistics: Current trends and future directions[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 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 Review, 2021, 148: 102291. DOI: 10.1016/j.tre.2021.102291.

[10]
CANNAS V, CANNAS M, SALTALAMACCHIA M, et 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supply chai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A multiple case study research[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24, 62(9): 3333-3360.

[11]
KALKHA H, KHIAT A, BAHNASSE A, et al. The rising trends of smart e-commerce logistics[J]. IEEE Access, 2023, 11: 33839-33857.

[12]
万艳春, 陈羿彤. 数字化对制造业和物流业融合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中介效应模型与空间误差模型的实证分析[J]. 工业技术经济, 2024, 43(7):3-13.

[13]
朱小刚, 詹丽珍. 数字经济与农村物流的耦合协调关系测度研究[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 55(2):57-71.

[14]
孔继利, 栾世超, 朱洪利. 邮政快递智能系统体系研究[J].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8, 40(1):106-110.

[15]
郭朝先, 方澳. 人工智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机理、问题与对策[J]. 广西社会科学, 2021(8):8-17.

[16]
TORNATZKY L, FLEISCHER M. The Proces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M]. Lanham: Lexington Books, 1990.

Options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