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交通运输发展思路研究 专刊

“十五五”时期我国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和发展策略

  • 王德荣 , 1 ,
  • 高月娥 , 2, *
展开
  • 1 北京中交协物流研究院,北京 100825
  • 2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北京 100053
* 高月娥(197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教授级高工,研究方向为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与管理。E-mail:

王德荣(1934—),男,河北吴桥人,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综合交通发展战略规划与管理、物流发展规划与政策。E-mail:

收稿日期: 2024-12-04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1-13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2464005)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s and Strategies of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in China During the 15th Five-Year Plan Period

  • WANG Derong , 1 ,
  • GAO Yuee , 2, *
Expand
  • 1 Institute of ZJX Logistics Research, Beijing 100825, China
  • 2 China Communications and Transportation Association, Beijing 100053, China

Received date: 2024-12-04

  Online published: 2025-01-13

摘要

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态势,对我国交通运输规模、结构、布局、服务、功能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新的发展需求,谋划新一轮交通运输五年发展思路,在对“十四五”时期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广泛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全面研判“十五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提出持续扩大有效投资,有序推动产业转移,提升服务质量效率,加大科技创新赋能,促进区域交通协调发展,增强风险防范能力,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服务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建立交通安全生产立体动态监管机制,推动交通能源深度融合十方面的发展策略,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提升交通运输体系与重大生产力布局适配性,为制定我国“十五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及中长期交通运输发展战略提供政策参考。

本文引用格式

王德荣 , 高月娥 . “十五五”时期我国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和发展策略[J]. 交通运输研究, 2024 , 10(6) : 2 -12 . DOI: 10.16503/j.cnki.2095-9931.2024.06.001

Abstract

The complex and dynamic changes in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coupled with the domestic drive for high-quality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ave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scale, structure, layout, services, and functions of the transportation sector in China. In response to the new development needs brought about by the unprecedented changes in a century, a new five-year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plan is being formulated. 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tate of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during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 this research extensively assesses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s faced by the transportation sector in the 15th Five-Year Plan period. It proposes development strategies in ten areas: continuously expanding effective investment, orderly promoting industrial transfer, improving servic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enhancing the empowermen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ostering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transportation, strengthening risk prevention capabilities,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unified and open transportation market, suppor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establishing a multi-dimensional and dynamic monitoring system for transportation safety and production, and deep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transportation and energy. These strategies aim to implement more proactive and effective macro policies, enhance the adaptability of the transportation system with major productivity layouts, and provide policy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15th Five-Year Plan for transportation in China and mid-long-term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ies.

0 引言

“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第一阶段任务,迈向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由“中等偏上收入组”国家迈进“高收入组”国家的关口期。“十五五”时期,我国交通运输业面临的环境将更加复杂多变。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全球“垂直一体化”生产模式回归等对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同时,贸易规则体系变化、地缘政治冲突、国际秩序演变等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气候和资源环境约束较多,也对未来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式和路径选择带来新的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1],“人享其行、物畅其流”成为美好愿景,这对交通运输业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十五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把发展趋势研判准,把困难挑战分析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2]
全面正确把握国内外发展机遇和挑战,提出应对策略,对 “十五五”及中长期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已有研究指出,国际形势的变化对我国交通运输的影响深远。卢伟[3]分析了“十五五”时期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一是全球经济增速继续放缓,公共债务率持续攀升,而我国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者;二是中美博弈,美国和欧盟持续推动对华“去风险”,俄乌冲突局势走向成为影响全球地缘格局的最重要变量。余顺坤等[4]认为“十五五”时期世界经济仍将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深度调整期、新冠疫情后逐步恢复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三期叠加”阶段,低增长和有效需求不足将成为新常态。冯明[5]提出了“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工业化、城镇化、人口结构3个方面的重大变化,传统工业化基本完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任务更为紧迫;城镇化“加速期”步入尾声,开始向城镇化“成熟期”过渡,城乡融合发展需要更为迫切;“人口数量红利”减弱,人口结构老龄化和少子化挑战加剧。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释放经济增长新动能。卢春房等[6]阐述了交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结合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现状,提出了交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与对策建议,包括推进交通通道空间集约利用及高铁与主要机场零距离换乘;多途径多措施综合提高绿色交通分担率;推动交通运输融合创新发展;提供与需求匹配的多样化多层次交通服务体系等。樊杰[7]分析认为“十五五”时期,我国区域协调发展面临全球资源环境供给短缺,我国和世界主要经济体消费增长缓慢疲软,发达国家多方打压等挑战,提出重视科技创新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因地制宜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新质生产力布局”的区域模式,形成综合功能区的新发展格局。李小鹏[8]提出以深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革为统领,进一步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形成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更好融入和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上述研究主要针对“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和任务,从宏观政策角度提出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及相关改革措施。为更好地应对“十五五”国际国内环境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本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深入研判“十五五”时期交通运输业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结合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政策,多角度多视野提出应对策略,推动交通运输业高质量发展。

1 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现状

“十四五”期间,我国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持续完善,交通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实了基础。

1.1 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加快建设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6轴7廊8通道”主骨架空间格局基本形成,出疆入藏、沿江沿海沿边、西部陆海新通道等战略骨干通道加快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布局建设,枢纽集聚辐射能力不断增强。截至2023年末,我国综合立体交通网总里程超过600万公里,其中,铁路营业里程15.9万公里,公路通车里程543.68万公里,内河高等级航道里程12.82万公里,全国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 878个,颁证民用航空运输机场259个,全国油气管网里程12.4万公里。我国高铁营业里程、高速公路里程分别达到4.5万公里、18.4万公里[9],已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和港口集群。

1.2 运输服务能力品质不断提升

旅客出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6 500余条定制客运专线开行,旅客联程运输“一票制”,行李直挂、城市候机楼等服务持续优化,电子客票在铁路、公路、民航等客运领域广泛应用。货运服务能力稳步提高。货运运输结构加快调整。多式联运创新发展,组织效率不断提高。卡车航班、空中快线、空铁联运等模式探索推进,交通物流降本增效取得明显成效。网络货运平台资源整合能力进一步提升。寄递时限管控体系全面建成,快递“进村进厂出海”工程深入实施。粮食、能源、矿石等重点物资运输顺畅高效,国际供应链稳定性逐步增强。

1.3 支撑区域协调发展成效明显

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动力源作用显著,长三角、黄河流域、成渝地区等区域交通提质升级,内地与港澳间航运和航空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海南自由贸易港航空航运政策创新突破。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中部地区大通道大枢纽加快建设,中西部地区交通可达性与东部地区差距逐步缩小。截至2023年底,我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460万公里,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邮政普遍服务农村投递路线10万条[9]

1.4 城市群交通现代化水平持续提高

都市圈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取得积极进展,设施互联、票制互通、安检互认、信息共享、支付兼容有序推进。城际铁路建设步伐加快,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实现主要城市间2小时通达,5万人口以上城镇轨道交通覆盖率达86.5%。市域(郊)铁路里程不断延长、绕城高速公路环线布局持续优化,1小时通勤圈加快构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10 159公里,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创建持续推进,跨城市轨道交通出行“一码通”“一卡通”取得积极进展,76个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城市中绿色出行比例超过70%[9]

1.5 智能绿色交通发展日益壮大

CR450动车组研制取得重大突破,高铁智能技术持续完善。京雄高速河北段等智慧公路建成,安装使用北斗终端的道路营运车辆超1 000万辆,建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18座[9],自主研制民用飞机C919投入商业运营,邮政枢纽转运中心基本实现自动分拣。无人机、无人车、无人仓逐步推广,长大隧道建造、高速磁悬浮技术、深水救助打捞等关键技术研发取得积极进展。交通运输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加快落实。全国铁路电气化率75.2%,84.4%的高速公路服务区配建充电设施,高速公路服务区(含停车场)充电桩达2.1万个[10]。2023年全国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完成1 018万TEU,长江经济带船舶岸电系统受电设施完成改造3 300多艘[10],碳排放监测核算体系逐步完善。

1.6 高水平对外开放合作日益深化

截至2024年11月15日,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0万列,通达欧洲25个国家227个城市,服务网络基本覆盖了亚欧全境。国际道路运输合作范围拓展至21个国家,中欧公路直达运输不断推进。海上航线覆盖100多个国家,钱凯港成为亚拉陆海新通道新地标。国际定期航班通航57个国家,全货机达到223架[10]。中老铁路、中俄黑河公路桥等项目建成投运,快递企业服务网络覆盖8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海铁联运班列、跨境公路直通车等国际物流组织模式有序发展,沿海原油资源外输管道建设不断推进,有力服务保障国际运输。

1.7 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效提升

交通运输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中央和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改革基本完成,《收费公路管理条例》修订工作持续推动,低空空域管理改革逐步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实施。交通运输领域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持续规范运输市场秩序,加强网约车聚合平台监管,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初步形成。“两路”新时代交通精神广泛传播。货车司机、快递小哥等从业人员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1.8 安全应急保障能力持续强化

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交通运输安全生产重大风险“一张图”初步建立,生产风险预警制度逐步完善,“陆海空天”一体化水上交通运输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有序推进。重点时段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增强,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创建示范深入推进。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制度全面构建,推动治理模式逐步向事前预防型转型。
“十四五”我国交通运输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增多,存在一些结构性、体制性等深层次问题,诸如国际运输和供应链安全面临冲击,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压力增大,交通运输体系与重大生产力布局适配性不高,全社会物流成本还有降低空间,新质生产力发展不足,交通运输改革亟待进一步深化,交通安全应急防控和监管能力有待提升,可持续交通发展问题突出等。

2 “十五五”时期我国交通运输面临的外部环境

“十五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可能仍将面临较大的外部压力,国际环境深刻变化,全球经济将持续放缓,交通运输发展外部环境将更加复杂多变。国际运输市场将呈现波动趋势,供应链将存在新的堵点卡点。这就需要充分研判未来全球发展大势,准确把握我国交通运输外部环境。

2.1 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求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以满足新的需求

世界银行预测,2025年发达经济体经济总量占全球比重将下降至57.8%,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占比则上升至42.2%。“十五五”时期,考虑到地缘政治更趋复杂以及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主要经济体的潜在经济增速将持续放缓态势。世界银行预计,2025—2030年全球经济平均年度增长率将进一步下降。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将更加紧密,这就要求我国交通体系融入全球交通运输体系,加强与周边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国际运输竞争力。

2.2 全球新一代科技的突破,催生交通运输服务模式变革

“十五五”期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信息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等领域将迎来新一轮技术革命,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云计算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交通运输服务变革,智慧交通、智慧物流的应用领域和新场景不断涌现。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将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新兴领域作为战略重点进行布局[12]。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快、数字技术迭代创新推动全球经济社会秩序重塑,平台经济、生态体系等商业模式不断创新,我国交通运输发展路径也将发生显著变化。全球交通与经济融合,深刻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对我国交通运输服务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

2.3 全球“垂直一体化”生产模式回归,对交通运输供应链提出更高的要求

受新冠疫情以及欧美制裁等影响,原有的国际贸易分工体系和全球产业链被扰乱,各国出于经济安全、抗风险等考量,更加注重供应链的自主可控。“垂直一体化”的生产模式开始回归,发达经济体接受的绿地投资开始超过新兴市场[3]。加之,主要发达经济体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其实质在于加快实体经济发展,如美欧着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本土化,以降低对中国的依赖。同时,我国也面临着接受发达经济体产业转移的挑战,部分产业也将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对交通运输供应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4 全球贸易规则体系变化,对国际运输流量流向提出新的要求

2023年受需求疲弱影响,全球贸易额大规模缩减。“十五五”时期,预计传统出口强国贸易会遭受下滑挑战,全球贸易增长的环境存在高度不确定性,贸易发展依然呈现放缓趋势的可能性很大。随着我国贸易结构不断优化,“新三样”出口释放外贸新动能成为重要增长极,民营企业成为对外贸易主力军,对外合作空间分布也在变化(见图1图2)。为降低同主要发达经济体“脱钩”“断链”的风险,我国近几年已逐步降低同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的贸易比重,产业价值链逐渐向东盟、非洲、中东、拉美等国家和地区扩散转移,新开拓的市场遍及全球。美西方对中国贸易制裁不断,导致中美贸易摩擦不断蔓延至其他领域,国际多边贸易规则多变。全球贸易格局越发受到地缘政治冲击,众多不确定性因素正在加速重构国际贸易关系,并导致全球贸易的碎片化,这将造成我国国际运输流量流向发生变化。
图1 2000—2023年我国与发达经济体进出口总额份额变化情况
图2 2000—2023年我国与金砖国家进出口总额份额变化情况

2.5 全球能源格局演变,对国际通道枢纽提出新的要求

近年来,全球经济疲软带动石油需求走弱,加之地缘政治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减产与增产博弈在“OPEC+”内部呈加剧化,非“OPEC+”产油国将引领全球石油供给能力增长,以美国为代表的原油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升。“十五五”时期,全球能源和关键矿产资源格局将加快重塑,新能源逐步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全球能源市场将从传统油气领域拓展到新能源以及与新能源密切相关的产业和矿产领域,对我国交通运输重点物资通道枢纽以及海路LNG运输结构优化提出新的要求。

2.6 国际地缘政治冲突以及供应链脱钩,国际运输不确定性增加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新冠疫情以及俄乌冲突之后的制裁与经济战,进一步分裂世界市场体系,重塑原有的国际贸易分工体系和全球产业链。考虑地缘政治冲突、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等,全球集装箱、干散货、原油等国际运输市场存在不确定性。

2.7 国际秩序演变和全球治理失灵,对国际运输规则提出了新的要求

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正在出现具有历史性的深刻变化。世界银行数据显示,G7国家的GDP从2000年时约占全球GDP总量的65%,下降至2023年的39%,而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占比逐步上升。近期西方主导的全球治理机制出现失灵,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出现危机,美西方制裁措施对我国应对国际运输规则提出新的要求。

2.8 全球气候资源环境约束,对交通运输发展方式提出新的要求

全球气候变化、资源环境问题以及公共卫生紧急事件问题,在世界各国间产生了新的政治、经济和国际法博弈等问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会议(COP28)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提出最新气候政策和行动进展,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也提出计划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面对日益趋紧的资源和环境约束,需推进节能降耗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减少落后产能及改善气候环境,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将进一步向绿色低碳转型。同时,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能源转型,将为投资、技术创新等带来机会。

3 “十五五”时期我国交通运输面临的内部环境

“十五五”时期,我国已开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大、长期向好的基本面较为稳固,但面临内部环境困难增多、经济内需压力和保障改善民生任务叠加的挑战,区域经济布局、人口结构分布、交通要素供给模式等发生深刻变化,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判断阶段性特征较难。

3.1 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对交通运输需求规模及结构提出新的要求

2020—2023年,我国GDP年均增速为5.1%;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GDP年均增速将达到5.0%左右,为推动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受国际经济形势低迷和国内经济结构优化以及技术进步等影响,参照国内外研究机构的分析数据,预计“十五五”期间,GDP年均增速将达到5%左右,我国交通运输客货需求规模、出行以及货类结构等都将发生变化。

3.2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交通运输与重大生产力布局适配

高质量发展是“十五五”时期核心目标。我国经济发展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结构将不断转型升级,产业布局也将逐步优化,提高交通运输发展质量和效益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从历史上看,一个国家能否实现由中等收入水平向高收入水平跨越,关键在于其产业结构能否及时转型升级。阿根廷、巴西等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根本原因在于其产业发展大多停留在中低端水平,过早“去工业化”和出现产业“空心化”问题。而日本、韩国等国家成功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主要是其在相应发展阶段较好地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交通运输货物结构将发生变化,钢铁、铁矿石、煤炭等大宗货类运量增速放缓,高附加值的货类运量增速将不断增加。特别是AI、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对运输需求在总量上、品质上、地区分布上都将产生重大影响,这需要交通运输业加快发展与之适应。

3.3 区域协调和城乡融合发展,跨区域和城乡交通运输需求增长较快

“十四五”期间,我国继续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战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的区域协调发展目标。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给区域运输带来更大挑战。“十五五”期间,将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深度融合,区域间融合发展,产业关联将更加深入,区际运输联系更加紧密,交通需求将保持增长态势。

3.4 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城市群都市圈运输需求增长

“十四五”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2023年城镇化率明显提高,达到66.16%,“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全面形成,轨道上的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基本建成。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人口总量和年龄结构变化等趋势,充分考虑2030年碳达峰影响和要求,预计2025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7%左右。“十五五”期间,我国城镇化将从加速期向成熟期过渡,预计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70%。城市空间格局也将进一步优化,全国,城市群都市圈,超大、特大和Ⅰ型大城市层面分别形成“集聚型”“网络型”“郊区型”结构,都市圈、郊县等交通联系逐步增多。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将对都市圈轨道交通网、城际通勤效率等提出新的挑战,交通运输发展应与之适应。

3.5 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交通运输发展模式发生重大变化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的高低关系到一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赢得战略主动。“十五五”期间,需加快交通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形成更加完善的世界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服务、一流管理,加快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其对交通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通过运输结构调整,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格局,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3.6 人口分布结构变化和老龄化,对交通运输设施服务提出新的要求

2023年末全国人口140 967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同比下降1.48‰,已连续两年负增长。其中,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61.3%,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1.1%,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5.4%[9]。“十五五”时期,我国由城镇化加速期向成熟期过渡,预计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和总人口数量将继续呈下降趋势,老龄人口增多,预计到2030年我国人口中65岁以上的人口比重将达到20%左右,而且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13](见图3)。“人口数量红利”减弱,人口结构老龄化和少子化挑战加剧,将对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以及适老化服务提出新的要求。同时,银发经济消费的增长,对旅游交通提出新的要求。随着社会财富的分配更加公平合理,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也将对交通运输客货运输带来很大的影响[14]
图3 我国不同年龄段人口预测

3.7 建设美丽中国,对交通运输绿色节能提出新的要求

交通运输是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肩负着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重任。2023年,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量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8%以上;面向“双碳”目标和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特别是面对经济转型等要求,我国绿色交通发展面临的困难增加。“十五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也是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的关键冲刺阶段。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消费结构将产生深刻变化,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将达到上限,要求我国交通运输发展在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等全链条节能减排,包括载运工具、运输能耗、能源供给等。在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进程中,交通新能源、清洁能源产业及公共交通、共享交通等新业态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技术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同时,也会给环境治理带来新的挑战;公共应急突发事件也对交通运输提出新的要求。

3.8 “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对交通运输客货服务品质提出更高要求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服务产品、服务模式、服务品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速了“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美好愿景的实现。“十五五”时期,随着一揽子财政、金融、消费、投资等增量政策的实施,我国客货运输需求有待进一步释放。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也将发生变化,尤其是假期经济、旅游经济、首发经济等消费需求旺盛,出行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部分交通行为、旅客出行习惯被打破,对产品功能定位、安全性能、智能应用、运行条件、服务水准等要求逐步提高,满足旅客个性化、高品质出行需求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低空经济、跨境电商、邮轮经济等新业态的发展,也催生了大量新需求。在“双碳”和能耗双控等政策影响下,钢铁、建材、水泥等大宗货物运输需求难以增长,集装箱等货类运输需求将进一步增长,运输结构调整持续推进。

4 “十五五”时期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策略

“十五五”期间,我国将面对更加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要求交通运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更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处理好交通与经济、政府和市场、中央与地方、发展和安全、内需与消费、守正与创新、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规划方向和项目落地等重大关系,提升我国交通运输体系与重大生产力布局适配性,主要对策如下。

4.1 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

一是保障国家重大交通项目投资。充分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国债等作用,围绕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提高投资精准性。支持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等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继续推动交通运输大规模设备更新。持续推动新一轮交通运输设备更新换代,加大中央投资对交通运输设备更新和循环利用项目的支持力度,支撑构建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三是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围绕国家重大交通战略实施和交通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进度。四是充分发挥民间投资活力。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交通工程项目。五是标本兼治化解地方债务。稳妥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创新REITs,建立交通投融资等新制度,有效化解地方债务。

4.2 有序推进产业转移,提升交通运输体系与重大生产力布局适配性

一是有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分区域、分地区有序推进传统制造业、新兴战略性产业等转移升级,逐步形成差异化的产业布局,围绕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加速形成新兴产业集群,完善交通重要通道和枢纽布局。加强东西、南北发展主轴骨干通道建设[13]。通过主轴骨干通道建设将东部沿海经济和中西部内陆经济串联贯通。二是推进交通消费升级,优化供给结构。鼓励支持购买新能源汽车、鼓励汽车升级换代,推动邮轮经济、低空经济等交通消费,优化交通设施设备、技术标准等供给结构,提升交通供给体系对运输需求的适配性。三是优化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和功能,加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支撑。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港口群、机场群等,加快推进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国际邮件快件处理中心枢纽建设,完善国际国内交通物流通道枢纽有效衔接。继续完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和民用运输机场等建设。

4.3 提升服务质量效率,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

一是促进联程联运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客运“一票制”和货运“一单制”。培育旅客联程运输经营主体,提升旅客行李运输便利化水平。二是推动多式联运“一单制”创新发展。制定多式联运管理制度,加强多式联运标准规则建设。加强重点港区铁路集疏运“最后一公里”畅通工程建设,推动大宗物资“公转铁”“公转水”,发展捎脚运输。逐步提高铁水联运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三是落实推进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通过结构性、系统性、制度性、技术性、综合性、经营性降本提质增效。四是推动交通物流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快推进交通物流设施融合、服务融合、标准融合、市场主体融合等。

4.4 加大科技创新赋能,发展交通新质生产力

一是推动产业升级发展。运用先进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数字化转型,推动交通相关高端装备制造业升级。二是提升数智化绿色化水平。强化数据资源应用赋能,筑牢交通数字安全屏障。发挥全球可持续交通创新联盟平台作用,构建全业态、全链路、全场景的智慧交通生态圈。推进传统基础设施绿色化改造,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三是推动科技创新。加强交通运输关键技术攻关,加强前瞻性基础技术研究。加强交通运输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四是促进新业态创新发展。优化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环境,推动网约车、共享单车、无人驾驶、低空经济、货运网络平台等新业态发展,健全交通运输领域平台经济常态化监管制度。五是加强人才培养。打造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

4.5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一是加强重大区域战略的立体交通网络支撑。加快实施省际“断头路”打通、干线铁路建设、重点机场建设、港口码头提升等项目,完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黄河流域等立体化交通网络。二是创新区域服务标准协同。推动交通运输跨区域统筹布局、跨方式一体衔接、跨领域协同发展。围绕交通网络基础设施标准跨区域衔接,促进标准互联互通。三是优化区域开放布局。研究推动发挥交通干线优势,优化区域开放功能分工,打造区域开放高地。四是发展低空经济。因地制宜选择重点区域低空经济,先行先试。五是推动交通运输城乡融合。推动农村融合现代物流体系,提升城乡交通一体化水平。六是继续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发展,实现“零距离”换乘和一体化服务。大力支持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积极支持巩固提升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地位。

4.6 增强风险防范能力,保障供应链自主可控

一是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建立健全交通物流供应链安全风险评估和应对机制。二是进一步完善通道多元化。统筹谋划国际交通运输通道,增加通道选择权,减少对欧美等运输市场的路径依赖。三是优化国际枢纽布局。在重要区域、重点国别,提升国际交通物流枢纽功能。四是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全链条自主可控。提升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以及跨境贸易等服务质量,完善我国与中亚、RCEP(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非洲、拉美等国家和地区通道互联互通和“新三样”运力支撑。

4.7 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

一是深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革。交通运输领域的改革涉及跨部门、跨领域、跨行业、跨方式等多个方面,需加强综合交通一体化融合发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通过推动各类运输方式的协同发展,构建更加高效、便捷、可持续的综合运输网络,打破传统的局部或单一运输方式的限制,提升整体运输效能。二是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动铁路行业自然垄断环节的独立运营,并推动竞争性环节的市场化改革,健全铁路清算和监管体制机制,进一步提升铁路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服务效率。加快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成果的推广,建立健全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推动运输航空、通用航空等领域与低空经济协同融合发展,为低空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加快修订《收费公路管理条例》,推动收费公路政策的创新,优化收费公路的管理与服务体系,提高公路利用率,降低运输成本。三是深化交通运输领域配套改革。推进交通领域价格改革,完善铁路、公路、港口、民航等领域的价格形成与调整机制,构建统一、透明、公开的价格体系,增强市场的竞争力和公平性。深化交通运输领域国有企业的改革,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激发企业活力。同时,建立完善民营企业参与重大交通项目建设的长效机制,提升市场的多元化和活力。四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交通运输市场。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推动交通运输服务的改革创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通过建立健全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促进交通运输行业的高效运作和可持续发展。

4.8 服务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机制,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一是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完善陆海天网一体化布局,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硬联通”和制度规则“软联通”,推进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有效克服地缘冲突影响,切实保障我国海外利益安全。二是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各类主体有序建设全球集散分拨中心、海外仓以及重要场站枢纽设施,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国际物流枢纽中心,加强境外项目道路升级改造等民生工程项目。三是统筹巩固传统领域合作和稳步拓展新兴领域海外合作。继续加强海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合作,拓展航运保险、全球供应链服务等领域合作。

4.9 强化交通安全,推动立体动态监管机制

一是强化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规范交通运输企业生产经营行为,严格运输市场准入管理,推进企业诚信建设,加强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二是健全立体动态监管机制。加强运输车船、农村公路、桥梁隧道、地铁等以及驾驶员交通安全监管机制。恶劣天气、应急救援等情景,开启无人机等监管新模式。三是强化交通安全执法和信用建设。严厉整治交通违法行为,提升交通安全执法效能,建设全程监控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建立部门、区域联勤联动机制,加大事故责任追究力度。推动将交通安全违法记录与个人信用、保险、职业准入等挂钩。四是深入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政府、企业、学校等合力推进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加强交通安全文化建设。

4.10 推动交通能源融合,促进交通可持续发展

一是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持续提升绿色生态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进一步落实双碳“1+N”政策体系,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技术装备以及运输管理等绿色转型,持续优化运输结构,推进交通运输零碳试点建设。二是促进交通与能源融合发展。发挥交通能源融合协同效应,提升公路、港口、轨道交通、船舶、航道等降碳水平,大幅提升碳排放效率。加强区域在交通、能源、财政等领域合作,加大交通运输新能源开发和供应能力。实现交通网与能源网协同衔接、共建共享,推动全球形成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方式。三是加强国际合作交流。通过国际合作建设,建设交通绿色走廊,提供绿色交通解决方案。四是实现交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实施路径。加强战略统筹和政策协同,为跨越“环境库尼涅茨曲线”后段进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阶段夯实基础。编制脱碳路线图,覆盖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汽车制造商、托运方、经济方、运输服务用户和排放交易体系等领域,协作实施绿色交通行动。

5 结束语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大作出了“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的重大判断,对交通运输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本文从国际运输竞争力、交通运输服务模式、交通运输供应链、国际运输流量流向、国际运输通道枢纽、国际运输规则标准、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等外部环境,以及交通运输需求、交通运输与重大生产力布局适配性、城市群都市圈运输需求、交通运输发展模式、交通运输设施服务、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需求、交通运输发展的美好愿景需求等内部环境视角,研判了“十五五”我国交通运输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变化、机遇与挑战,提出了持续扩大有效投资,有序推动产业转移,提升服务质量效率,发展交通行业新质生产力,促进区域交通协调发展,增强风险防范能力,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服务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建立交通安全生产立体动态监管机制,促进交通可持续发展十方面的发展策略,可为制定我国“十五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及中长期交通运输发展战略提供决策参考。
[1]
王德荣. 王德荣文集:综合运输与现代物流[M].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3.

[2]
王德荣, 高月娥. “十四五”我国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和政策建议[J]. 交通运输研究, 2019, 5(6):1-11.

[3]
卢伟, 聂新伟. “十五五”时期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和趋势展望[J]. 财经智库, 2024(3):1-22.

[4]
余顺坤, 侯咏, 张哲人, 等. “十五五”时期世界经济增长态势分析[J]. 宏观经济研究, 2024(4):4-21,52.

[5]
冯明. 基于“十五五”时期工业化、城镇化、人口结构重大变化的前瞻性研究[J].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4(5):5-18.

[6]
卢春房, 张航, 陈明玉. 新时代背景下的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J]. 中国公路学报, 2021, 34(6):1-9.

[7]
樊杰. “十五五”时期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探索、战略创新与路径选择[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4, 39(4):605-619.

[8]
李小鹏.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交通强国的重要论述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J]. 中国水运, 2024(19):5-8.

[9]
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J].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2024.

[10]
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中国可持续交通发展报告2023(中文版)[R]. 北京: 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2024.

[11]
Research and Innovative Technology Administration of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Transportation vision for 2030[M]. Washington DC: Research and Innovative Technology Administration of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2008: 1-29.

[12]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Population Division of United Nations.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2024[EB/OL].( 2024-07-11)[2024-12-04]. https://population.un.org/wpp/graphs.

[13]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专题研究组. 新发展阶段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的内涵特征、重点任务和对策举措[J]. 区域经济评论, 2023(2):61-69.

[14]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十四五”规划战略研究(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1.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