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农村公路技术及政策

交通强国背景下我国农村客运安全发展面临的挑战、问题与对策

  • 周一鸣 ,
  • 庞清阁 ,
  • 常馨玉
展开
  •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29

周一鸣(1984—),女,江西宜春人,硕士,研究方向为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E-mail:

收稿日期: 2022-01-24

  网络出版日期: 2022-03-28

版权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Challenge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ural Passenger Transport Safety Development in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trong Transportation Network

  • ZHOU Yi-ming ,
  • PANG Qing-ge ,
  • CHANG Xin-yu
Expand
  • China Academy of Transportation Sciences, Beijing100029, China

Received date: 2022-01-24

  Online published: 2022-03-28

Copyright

Copyright reserved © 2022

摘要

为提升我国农村客运安全水平,在全国范围内对农村客运安全责任事故数据进行统计,梳理分析了我国农村客运责任事故发生的规律和特征,从建设交通强国需求和农村客运发展环境两个方面剖析了安全发展面临的挑战。通过数据和趋势分析,找出了制约我国农村客运安全发展的原因在于基础设施薄弱、市场秩序混乱、管理机制不健全、安全意识淡薄、资金投入不足、保障体系不完善。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设施设备安全性能、改善运输市场秩序、强化监督管理能力、提高安全意识素养、加强资金支持保障和健全预防控制体系等对策建议,以进一步加强农村客运安全管理工作。

本文引用格式

周一鸣 , 庞清阁 , 常馨玉 . 交通强国背景下我国农村客运安全发展面临的挑战、问题与对策[J]. 交通运输研究, 2022 , 8(1) : 40 -50 . DOI: 10.16503/j.cnki.2095-9931.2022.01.005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afety level of rural passenger transport in China, the data of the rural passenger transport liability accidents in China were investigated, the law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passenger transport liability accidents in rural areas were analyzed. From the demand of building a strong transportation network and a goo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of rural passenger transport,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safety development of rural passenger transport we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results, the reasons for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passenger transport security in China were weak infrastructure, disorder in the market, inadequate management mechanism, low safety awareness of participants, insufficient capital investment and imperfect guarantee system.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six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improving the safety and performance of facilities and equipment, ameliorating the market order, strengthening the ability of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enhancing the personnel safety literacy, supporting the guarantee system, perfec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 so as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safety management of rural passenger transport.

0 引言

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减少交通事故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提升交通运输系统安全水平,是世界各国普遍追求的交通发展战略目标。美国在《综合运输系统2050年发展愿景》中提出,要建设没有伤亡的运输系统。日本在2018年版《交通安全白皮书》中提出,要推进普及先进的安全技术,大幅减少交通事故。《欧盟交通发展白皮书》提出在一体化战略下未来40年欧洲交通运输安全战略。我国交通强国建设也把实现交通“零死亡”作为发展愿景。《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要使我国交通安全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的总体要求中,把“安全”放在首位。近年来,在脱贫攻坚战中,交通运输“通客车”任务逐步完成,我国农村客运服务覆盖范围快速扩大,随之而来的农村客运安全问题却逐步显现,农村客运责任事故数量和伤亡人数均呈上升趋势。在此背景下,有必要深入分析当前我国农村客运安全发展趋势,找出导致安全问题的根源,并研究提出对策措施,以提升我国农村客运安全水平。
发达国家较早就开始对农村客运安全问题展开研究,如Rakauskas等[1]通过对农村司机的问卷调查等方式,重点研究了农村驾驶员态度对交通事故发生的潜在影响;Saroli[2]提出了农村公路安全通行条件评估方法;Hamilton等[3]研究提出通过优化标志标线,可以达到降低车速、保障农村交通运输安全的目的;Nutley[4]对完善从业人员技能培训方式进行了研究。在我国,高建刚[5]、王劲松[6]等以人的行为为重点,对农村交通事故致因进行了归纳分析;崔晓娟[7]、李本旺[8]、冯旺[9]等对影响农村客运安全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朱汉荣[10]、罗铁铭[11]等通过对农村公路设计问题的分析,提出了隐患路段的安全保障工程改善对策;黄承锋等[12]研究提出了山区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评价和选用方法;陈广华等[13]论述了公共道路管理人的权责。
总体来看,现有研究主要采用访问、观察、经验总结等非量化的手段对农村交通运输安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于提升农村交通运输安全水平的对策研究多聚焦于农村道路安全通行条件评估和改善,鲜少有基于农村客运事故数据开展的定量研究,没有从事故数据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分析上,准确判断事故发生规律和特征,客观分析事故原因,系统研究改善对策。为此,本文将基于对我国农村客运安全事故数据的统计,定量分析农村客运责任事故发展的特征、分布规律及安全影响因素,研判农村客运安全发展面临的挑战,探讨现阶段我国农村客运安全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最后提出系统性的预防对策及控制措施,以减小农村客运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

1 我国农村客运责任事故发生的规律和特征

截至2020年底,我国已实现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100%通客车,遍布农村、连接城乡、纵横交错的农村客运网络已基本建成。随着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全面推进,各地农村客运服务水平也逐步提升,但安全状况并无明显改善。根据交警部门提供的数据,“十三五”期间,全国共发生农村客运责任事故37起,造成175人死亡,另有407人受伤,事故数和伤亡人数呈以下特点。

1.1 责任事故数和伤亡人数呈上升趋势

2015—2020年农村客运责任事故数和伤亡人数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十二五”末年,我国农村客运责任事故数为5起,造成25人死亡,43人受伤。“十三五”期间,我国年均农村客运责任事故数为7.4起,造成35人死亡,81.4人受伤,仅2020年稍有下降(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农村旅客周转量仅为2015年的55.48%)。
图1 2015—2020年农村客运责任事故数和伤亡人数

1.2 区域间事故发生不均衡

“十三五”期间农村客运责任事故数量和伤亡人数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其中:中南和华东地区数量较多,分别为13起和10起;西北和华北地区相对较少,分别为1起和2起;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上海、江苏、广东、海南、重庆、西藏、陕西、青海、宁夏、新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未发生农村客运责任事故。
图2 “十三五”期间各区域农村客运责任事故数和伤亡人数

1.3 分时段事故数与农村客运发班次数密切相关

通常,不少农村居民早上进城卖菜、购物,晚上返回住所,农村客运客流的日分布多表现为潮汐性的双峰型特征,进城高峰一般发生在早上6:00—9:00,返程高峰一般在下午14:00—18:00。“十三五”期间农村客运责任事故与农村客运客流日分布特征密切相关,主要分布在早上和下午。农村客运责任事故数量和伤亡人数时段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
图3 分时段农村客运责任事故数和伤亡人数

1.4 驾驶人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因素

根据“十三五”农村客运事故数据统计资料分析可知,农村客运车辆驾驶人原因引发的事故数量占总事故数的63.4%,不良车况引发的事故数量占比为19%,不良天气和道路条件引发的事故数量占比为6.6%,其他原因引发的事故数量占比为6.6%。可见,驾驶人是引发农村客运事故的主要原因。驾驶人引发客运交通事故分为交通违法违章、操作不当、无证驾驶、违法掉头、违法会车、违法抢行、违法占道行驶、违反交通信号等。驾驶人因素造成事故原因分布见图4[14]
图4 驾驶人因素造成事故原因分布图

2 我国农村客运安全发展面临的挑战

2.1 建设交通强国对农村客运安全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目前我国交通大而不强的问题突出,特别是农村地区交通运输发展仍然存在短板,农村客运安全形势严峻成为交通强国建设中的薄弱点。近年来,在全国道路运输安全事故数和死亡(失踪)人数均大幅下降的情况下,我国农村客运责任事故不仅数量未见下降趋势,伤亡人数甚至还有上升势头,这与我国交通强国建设要实现交通“零死亡”的发展愿景不符。农村交通运输安全直接关系到交通安全整体水平,必须加快补齐农村交通运输安全“短板”,按照《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要求构建安全的农村交通运输体系,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2.2 农村地区机动车保有量激增且质量较差增大安全风险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对交通运输的需求正在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十三五”时期,农村群众出行机动化程度激增,农村机动车保有量同比增长66.18%。截至2020年底,我国农村机动车保有量达1.66亿辆,占全国机动车总量的44.62%,农村地区千人机动车保有量已达327辆,远高于城市地区的228辆/千人,且这一趋势在“十四五”时期将进一步保持甚至提升。但受经济条件限制,农村地区采用的车辆多以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小客车、小型货车为主,且普遍性能较差,给农村交通运输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为满足农村群众更高质量的出行需求,降低车多质差的安全风险,农村客运应围绕满足农民群众的差异化出行需求,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和安全水平,优化出行环境和条件,吸引农村群众更多地选择安全便捷的公共出行方式,缓解农村交通安全压力。

2.3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对城乡间交通流量的影响增大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影响和驱动下,未来我国城乡将加速融合,空间结构、城镇格局、人口分布、产业体系等将产生变革。农村人口转移、农民生活水平提升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使得城乡之间人员流动日益频繁,生活、生产物资下乡和农产品进城需求逐年增加。特别是早晚高峰时段和节假日,农村公路出行交通流量激增,且车速偏快,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风险增多。农村客运作为覆盖范围最广、提供服务最普遍、公益属性最强的交通服务形式,是整个综合运输体系的基础和“毛细血管”,对于促进区域城乡空间结构调整、畅通经济循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面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农村客运在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的同时,更应加强安全保障,构建安全畅通、城乡联通的运输服务网络,保障人员和要素在城乡间安全流通,促进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局面,激发更强的内循环动力和活力。

2.4 信息化手段在农村客运安全管理中的运用尚在探索中

从体制环境看,大部门体制改革逐步深入、服务型政府部门加快建设、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加速完善和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这些都为提升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管理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建立健全农村客运安全管理体系的体制条件正在不断成熟。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技术进步,为满足农村客运“点多面广”的管理需求提供了有利手段。近年来,信息化技术在贵州、四川等部分地区的农村客运安全监管中得到了推广应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客运信息化应用尚在探索实践过程中。截至目前,尚未有相关法规条令等要求农村客运经营者安装动态监测设备,导致目前信息化监管覆盖率较低,进一步运用信息化手段推动农村客运安全发展的系列改革措施具体落实难度大。此外,农村客运经营和使用者对信息化设备操作能力较差,制约了信息化手段的推广应用。

2.5 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

目前,多数发达国家的城市地区交通运输基本实现了精细化、系统化管理,交通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普遍将工作重点投向加强农村地区交通运输安全保障。2019年,美国启动了以农村交通运输发展为重点的计划,旨在解决乡村基础设施参差不齐的问题,同时提高美国所有乡村地区的安全和经济竞争力。近年来,英国、日本、瑞典等国家,也从设施完善、车辆管理、宣传教育和应急保障等方面采取了专门针对农村交通安全的措施,在提升道路安全标准、车辆安全性能和参与者安全素质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工作方案。我国应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基于农村客运发展特征,建立健全安全保障体系,提升农村客运本质安全水平,实现《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的在21世纪中叶使我国交通安全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目标。

3 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通过对我国农村客运发展现状的调研,本文从设施设备、市场秩序、管理机制、安全意识、资金投入、保障体系6个方面,对我国农村客运安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探讨造成问题的深层原因。

3.1 农村交通设施设备相对薄弱

(1)农村客运通行条件有待改善
农村公路通畅是农村客运安全发展的基础。当前,我国农村客运安全发展面临着农村公路先天条件不足和后天性能老化的双重压力。一方面,农村地区受经济条件和地形限制,常有路面窄、弯道多、坡度陡、安全警示标志缺失、安全防护设施不足等问题[15],达不到《农村道路旅客运输班线通行条件审核规则》中农村客运线路途经路段的通行条件要求,无法有效保障行车安全。另一方面,我国农村公路从20世纪初步入大规模建设阶段,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性能正逐步老化,农村公路养护的高峰期已经到来。大部分早期建成的农村公路标准较低,抗灾能力较弱,未来一段时间,养护和管理的任务将十分繁重。据测算,全国约100万km的农村公路需要大中修,占总里程的1/4。但各地普遍存在农村公路养护经费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尚未建立长效的农村公路养护机制,相当数量农村公路状况较差。加之农村公路灾毁常发,一些危桥、事故多发和隐患路段得不到及时修复,较多农村客运线路途经路段路况不佳,安全隐患突出。
(2)农村客运站点安检设备缺乏
我国大部分农村客运站等级较低、运营困难,未设置安全检查设施或安检设施不完备,站内管理人员相对缺乏,常一人多岗,安检工作难以得到全面落实。受客运站配套设施不完备、部分农村客运车辆发车地点不在客运站内等因素影响,农村客运车辆的出站和回库安检缺失,车辆安全检查也存在“走过场”现象。
(3)农村客运运营车辆技术状况较差
我国农村客运经营主体呈现多、小、散、弱的特征,企业经营管理方式较为粗放,多为承包经营,多数经营效益不佳,经营者考虑成本因素而选用的车辆技术状况通常较差。加上维修费用高、维修不便捷、从业者安全意识不高等原因,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客运车辆保养维修不到位,灯光、制动、转向等存在安全问题[16],甚至有部分车辆已到报废年限,却仍在继续运营。
(4)农村地区交通环境复杂,混行严重
通常,农民群众常用的摩托车、电动自行车速度仅在20km/h左右,而小客车及部分小型货车的车速可达40km/h以上,车速差异较大。同时,非机动车及行人也在农村公路上通行,不时还会出现家禽、牲畜等,交通流混行严重,存在较大安全风险[17]。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小四轮、手扶拖拉机、农用三轮车等“五小车辆”成为农村的主要耕作工具,农闲时,稍加改装便作为交通运输工具上路载人、运货,成为交通安全的“隐形杀手”。

3.2 农村客运市场乱象突出

(1)公司化、集约化经营程度较低
部分客运企业表面看似公司化经营,实则客运个体与注册客运公司私下约定,由个体自行投资购买客运车辆后登记注册到客运公司名下,通过协商以每月上交管理费的形式进行个体经营。在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和定期上交客运管理费的压力下,个体经营者在客运过程中逃避客运公司管理,导致客车超员、超速或违反客运线路铤而走险等现象时有发生。从另外一个侧面,“借壳”公司为收取运营管理费和降低公司支出成本,安全管理队伍残缺不全或管理能力较差,即使发现个体经营者的交通违法行为时也放任不管,导致客运安全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形同虚设。
(2)非法运营现象日益严重
近年来,农村机动车数量逐年猛增、网约车平台进入道路交通服务领域等因素,对农村客运市场造成较大冲击,部分农村地区非法营运车辆长期占领农村客运市场。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大多数非法营运者购买价格相对便宜、效能相对较低的二手车,甚至报废车、载货汽车、三轮车,车况参差不齐。多数非法营运车辆没有办理保险手续,也不缴纳任何税费,车主和驾驶员基本不具备赔偿能力。这些车辆的驾驶员多数未经正规培训,有的只开车、不办证,驾驶技能和维修技能都十分低下。

3.3 农村客运安全管理机制不健全

(1)交通安全管理职能分散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涉及农村客运安全管理的部门众多,职能相对分散,如在对农村客运安全监管治理中,运管机构主要负责农村非法营运现象的打击,交警主要负责对违章载客车辆的打击,应急等部门也有相关管理职责,部分管理范围存在交叉,造成部门之间职责不明确,数据信息交流不畅、协调困难,未形成综合治理体系,部分政策无法落实到位。
(2)农村客运安全监管力量薄弱
现阶段,我国农村客运安全监管力量薄弱,如运管部门在大多数乡镇没有设立分支机构,无法有效打击农村客运中的非法营运行为;农村公安派出所通常人员较少,除承担辖区内交通安全管理职能外,还要承担社会稳定、治安、消防等工作任务,常常力不从心。农村客运安全管理呈现管理实体缺位的现象,许多源头管理措施难以落实,路面管理力度不够。
(3)农村客运班线联合审核机制建立工作推进迟缓
据抽样统计,全国尚有近60%的县区还未建立农村客运班线联合审核机制。受道路交通安全事故追责的影响,制定了联合审核机制的部分县区公安、应急等部门对农村客运联合审核工作积极性不高,抱着“宁愿不开通,也不能出事故”的思想,不积极参与联合审核机制,制约了农村客运线路的及时安全开行,导致部分地区非法营运现象比较突出。

3.4 农村客运参与者安全意识淡薄

为降低营运成本,许多农村客运驾驶员聘自当地,由于选择面窄,综合素质相对偏低,安全意识缺乏,自律能力较差,麻痹大意思想存在,有的没有经过正规的安全教育培训,有的不能定期开展安全学习,久而久之,应对突发情况时容易处置不当而造成交通事故。更有甚者,存在资质不符人员顶班或长期从事营运车辆驾驶的违法现象。
农村留守老人、儿童较多,交通安全出行意识较低,组织宣传难度大,知识接收能力弱[18]。部分农村群众只图价格便宜、乘坐方便,选择非法营运车辆出行,或不遵守农村客运安全规定,无视安全问题,甚至认为安全检查和交通管理部门执法是故意刁难,不支持、不配合监管工作,致使农村客运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群众基础。道路运输安全宣传形式单一、内容单薄、效果不佳,存在部分农村居民出行携带各种易燃易爆等危险品上车的现象,给农村客运运营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3.5 农村客运安全发展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农村公路管理属于地方事权,资金原则上由地方政府通过自有财力安排,但地方特别是县级人民政府普遍财政困难,落实支出责任仍存在一定的收支缺口[19],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资金到位问题更加艰难。农村公路养护面临较大挑战,导致部分老化路段路面病害多发,通行条件差,交通标志标线、安全防护设施严重不足。
农村地区路况差、距离远,导致车辆油耗大、车辆修理维护费用高,农村客运运营成本高。农村客运票价实行政府定价,价格机制不够灵活,而运营成本大部分实行市场调节价,加之上座率的逐步下降等原因,制约了农村客运盈利提升,农村客运收入每况愈下,无法实现市场化运营。目前,针对农村客运运营亏损问题,除国家油补外,市县两级财政配套非常有限,农村客运发展还处于能通、保通的阶段,对进一步提高安全保障的投入更是捉襟见肘,保障农村客运安全生产的经费不足。

3.6 农村客运安全保障体系不完善

当前,我国农村客运动态监控系统覆盖率较低,通过科技手段加强对农村客运车辆的安全管理还存在较大不足,特别是大部分车辆没有安装卫星定位及视频监控装置。虽有部分车辆安装上述设备,但安全管理能力不足,对车载安全设备“装而不用、用而不管”,以及对车辆和驾驶员监督管理不到位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农村客运车辆超速、超员、驾驶员疲劳驾驶行为多发,严重威胁农村客运道路交通安全。
部分农村客运车辆所有人只考虑眼前经济利益,购买的车辆保险少、保值低,甚至还有部分车辆所有者抱有侥幸心理不缴纳保险费,导致事故发生后承担能力弱,经济赔偿不到位,影响社会安定和谐。
农村地区尚未建立有效的应急保障体系,在农村交通运输应急保障方面存在不足,应急事件不能及时处置。农村地区交通事故发生后,医疗、救援等力量难以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进行抢救,导致事故一旦发生,人员伤亡率较高。

4 对策建议

4.1 提升设施设备安全性能

良好的农村公路通行条件是农村客运安全运行的保障。为此,需综合考虑农村客运线路途经路段的道路等级、车速、环境等影响因素,改善通行条件,合理设置安全防护措施,提高客运安全水平。开展典型农村客运车辆在线路途经路段上的实车实验和仿真,分析农村公路线形条件对客运车辆行驶稳定性的影响,综合评价拟采用农村客运车辆的适用程度和农村公路客运线路的安全通行条件。针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加强窄路加宽、危桥改造、生命安全防护设施建设等工程实施力度,完善防撞设施、视线诱导设施等,规范和完善农村道路交通标志、标线,加强急弯、视距不良、长陡下坡等道路的警示标志及减速带设置。
途经农村公路养护到位、技术状况良好对农村客运线路安全运行有决定性影响。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意见》等顶层设计的逐步落实,我国已初步构建了农村公路养护体系。但由于农村公路具有点多、面广、分布散的特点,且受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各地区农村公路的养护方式、养护水平、管理机制存在很大差异,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化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建立适合地方特点的养护管理制度,明确和完善农村公路养护的体制机制、监督考核等要求;出台适用性强的农村公路养护技术规范;完善农村公路养护队伍;加强养护专业化和机械化水平,保证路况良好。
农村公路技术等级较低,以三、四级和等外公路为主,且基本为混行交通道路,农村客运的常用车型较普通小客车对最小圆曲线半径、纵向坡度和路面铺装情况等有更高的要求,这些因素不仅影响客车的运行速度,还影响其通过性、动力性和制动性等安全性能。针对农村公路的特点,应选择经济适用、安全可靠的车型作为农村客运运营车辆;督促农村客运车辆进行定期检查,作详细记录,并由检查责任人签字;严格农村地区各类车辆管理,交通、公安等部门要督促各类机动车辆注册登记、检验,解决农村机动车无牌无证、私自改变用途等问题,对各类车辆违法违规行为实施监督管理。

4.2 改善运输市场秩序

公司化、集约化的农村客运经营方式,有助于提高农村客运组织化程度和抗风险能力,使相关企业的安全主体责任落到实处,具体可通过股份制改造、收购、兼并、联合、合作等方式整合农村客运经营主体,培育骨干龙头客运企业,引导企业打造客运服务品牌,杜绝个体客运经营者“借壳经营”等现象发生,从而明确农村客运企业安全主体责任,规范企业安全生产行为,定期排查安全隐患并强化奖惩;规范农村客运场站管理,配足管理人员,确保各项源头管理工作到位。
为强化农村客运源头安全管理、完善农村客运线路行政审批模式,交通、公安、应急管理等部门应当联合出台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农村客运班线通行条件联合审核实施细则,明确审核依据、范围、内容、职责、程序等,规范农村客运班线安全通行条件的联合审核工作,确保农村道路旅客运输班线途经公路的技术条件、安全设施、中途停靠站点、车辆技术标准、运行限速等与通行条件相匹配。
针对农村群众差异化出行需求,适度扩充可监管的农村客运运力资源,探索建立以客运企业为主体,与乡镇、村委会对接联动,符合本地集市赶场、上学、重要节日高峰交通出行客运需求的运力调配方案。在安全监管完善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农村地区闲散运力提供客运服务,保障农村群众高峰时段的出行需求,严防安全系数低、无法监管的黑车运营。

4.3 强化监督管理能力

建立公安、交通、农业农村、应急管理等多部门沟通协调长效机制,聚焦安全突出问题,深入分析,明确工作职责范围和部门责任,并将农村交通安全工作纳入相关考核,进一步细化考核要求,强化考核结果应用,推动多部门联动,多措并举,齐抓共管,共同提升农村道路交通安全保障能力。
整合监管力量,加大综合执法力度。积极发挥农村地区公安交警部门、交通运管所、公安派出所、乡镇交管办、村组交通劝导员5支管理力量,整合资源,加强联动,加大安全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规行驶、非法营运、交通违法,通过上路检查、非现场抽查等形式,及时发现问题,把各类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净化客运环境。
应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安全监管水平。将农村客运车辆全面安装动态监控系统的要求纳入相关文件,为每台农村客运车辆安装GPS定位视频抓拍监控系统,对车速、乘客数量、车辆位置、运行线路进行实时监控,使静态管理变动态监管,消除安全隐患,防止违规经营行为的发生。

4.4 提高安全意识和素养

在农村客运安全发展中,参与者的安全意识和素养对农村客运安全起着重要作用。从统计资料分析可知,人为失误是造成农村客运事故的主要因素,为此可从两个方面提高农村客运参与人员的安全意识。
一方面,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教育。结合交通行业专题培训活动,借助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手机短信等平台,加大安全公益宣传、案例警示教育,进一步提升农村客运从业人员安全意识,普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和应急知识。建立健全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制度,制修订与从业人员安全素质相关的规范标准,研究建立交通运输安全生产教育服务平台,开展安全生产知识和能力在线培训。
另一方面,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政策解读宣传,提高农村地区群众交通安全出行意识。广泛宣传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等应急知识,提升全社会的应急意识和能力。采取警示教育、宣传手册、大讲堂、情景演绎、新媒体等方式,加大政策宣传,将管理与服务相结合,提高交通安全知识宣传效果。加强农村地区老、幼、妇等重点人群,上下班、节假日、极端天气等重点时段,以及平交路口、临水临崖、长下坡等安全隐患路段的交通安全知识普及,着力提高农村群众安全出行意识。

4.5 加强资金支持保障

目前,各级政府对农村交通公共服务投入长期不足,导致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交通公共服务水平得不到有效改善。根据公共财政支出与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政府应加大对涉农领域的公共服务财力投入,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条件。为推进农村客运可持续安全发展,应积极协调各地财政部门,在稳定中央油价补助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各地政府参照公交客运相关政府补贴标准,根据政府财力和客运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地方政府补贴资金,减少农村客运班线经营包袱,解决农村客运车辆陈旧老化、安全隐患突出、服务质效低下等突出问题。同时,提升地方统筹使用补助资金的效果,探索用于补助农村客运动态监控系统建设、补贴农村客运车辆保险等的激励模式。
在政府扶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深化农村客运价格市场化改革,完善农村客运价格形式机制,实现农村客运自身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对于采用班车模式运营的农村客运,在原则上实行政府指导价(最高上限价格)的基础上,对于充分竞争的线路或区域,建议实行市场调节价;完善城乡公交、公交化改造的农村客运班线的价格形成机制,根据客流、发送班次、路线长度、车辆车型等因素,可制定稍高于城市公交、但低于农村客运班车的价格;完善预约响应型农村客运服务价格,鼓励各地制订适合当地的预约响应型农村客运服务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且应明显低于当地出租汽车价格。对于线路长、成本高、客车平均实载率达不到50%、经营亏损的客运班线,应给予补贴,确保农村客运“开得通、留得住、有效益”。

4.6 健全预防应急体系

事前预防是减小事故发生概率和减少损失的重要措施之一。积极主动地寻找预防事故发生的应对措施,同时具备发生事故后的应急保障能力,是现代安全管理的重要方法和模式。
充分利用大数据预防农村客运安全事故发生,如:设置农村客运车辆车载语音系统,对高边坡、临水临崖、窄桥窄路、事故易发、过村穿校等特殊路段实行区间限速,并及时提醒;推广人脸识别、疲劳驾驶识别、自动紧急制动系统等主动事故预防装置以及车辆防碰撞主动安全产品等新技术在农村客运安全车辆和管理中的应用,提高农村客运主动预防安全事故的能力。
强化农村客运安全形势常态化跟踪监控。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应急预案,最大程度保障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为此可构建农村地区应急保障服务体系,推进应急管理工作向基层延伸,打通应急服务“最后一公里”;充分利用农村闲置资产建设片区应急保障服务站,加强镇村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逐步扩大应急响应覆盖范围。
建立健全农村客运保险制度,增强对交通安全事故的处置、赔付和抗风险能力。为此,要加强农村客运车辆风险保障能力管理,完善国家规定实行强制保险的险种,要求所有车辆必须按要求参保,不得漏保、虚保;出台保险优惠政策,帮助农村客运公司减少车险负担,为车上人员和司机提供更加全面的保障。

5 结语

本文通过对全国范围内农村客运安全责任事故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我国农村客运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未来还面临着交通流量增长、机动化程度激增、交通基础设施老化、信息化手段应用困难等方面的挑战。无论是从当前行业发展阶段,还是从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来看,都应将提高农村客运安全发展水平作为重要任务,全面提升农村客运安全发展水平和长期可持续运营能力。因受各部门的交通安全事故数据统计口径和责任判定标准不一致的影响,本研究所用农村客运安全事故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可能存在少量偏差,后期将综合其他部门数据进一步核准。另外,农村客运安全涉及面广,本文仅对部分问题进行了研究,后续还需在交通基础设施、服务体系运营、行业经营管理、财政保障机制等多方面加强系统性研究,有效推动农村客运高质量发展。
[1]
RAKAUSKAS M E, WARD N J, GERBERICH S G. Identification of differences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safety cultures[J].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2009,41(5):931-937.

[2]
SAROLI C. Passenger Transport in Rural and Sparsely Populated Areas in France[C]// International Transport Forum Discussion Papers. Paris: OECD Publishing, 2015.

[3]
HAMILTON K, KENNEDY J. Rural road safety a literature review[R]. Berks, UK: TRL Limited, 2005.

[4]
NUTLEY S D. Rural transport problems and non-car populations in the USA: a UK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1996,4(2):93-106.

[5]
高建刚, 陈宏云, 郑昊, 等. 国外乡村公路交通事故主要致因综述[J]. 公路交通科技, 2009,26(11):123-131.

[6]
王劲松, 陈永康, 成元. 农村公路客运事故原因分析与安全对策研究[J]. 交通企业管理, 2007(7):72-74.

[7]
崔晓娟. 农村公路客运安全评价及管理对策研究[D]. 西安:长安大学, 2013.

[8]
李本旺, 邵毅明, 王二红. 山区乡镇道路安全客运发展对策研究[J]. 公路与汽运, 2013(4):97-100.

[9]
冯旺. 农村道路客运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 2018.

[10]
朱汉容, 许华东. 山区农村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对策研究[J]. 公路, 2010(2):112-117.

[11]
罗铁铭, 张杏萍, 张奎. 平原地区农村公路交通安全改善方法研究[J]. 公路与汽运, 2010(2):45-48.

[12]
黄承锋, 赵光惠, 王平. 基于HSM的山区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评价和选用——以弯道路段为例[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34(5):89-94.

[13]
陈广华, 巨杉. 论公共道路管理人侵权责任[J]. 交通运输研究, 2021,7(1):65-72.

[14]
矫成武, 孙传娇, 吴京梅, 等. 农村公路客运安全发展技术与模式研究[M].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20.

[15]
赵丹, 马社强, 张雨萌, 等. 农村公路交叉口交通事故特征关联性与风险因素分析[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0(7):146-151.

[16]
吴华. 浅析农村客运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7(8):166-167.

[17]
ISLAM S, BROWN J. A comparative injury severity analysis of motorcycle at-fault crashes on rural and urban roadways in Alabama[J]. Accident Analysis & Prevention, 2017,108:163-171.

[18]
胡雁宾, 刘君. 农村学生上下学乘车安全风险研究[J]. 汽车与安全, 2020(5):30-33.

[19]
李玲玲, 赵光辉. 城乡交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困局及其治理[J]. 中国软科学, 2021(7):97-105.

文章导航

/